「不唸書,以後你就去做青瞑牛」,小時候的我聽不進去,等到長大已經來不及了。現在我只要動筆,都要請人幫忙撰寫,這是很慘的事,也是不愛唸書的後果。但我喜歡看課外書,亂七八糟的書,腦袋瓜才會一直這麼活現。以下為董振良自撰童年的電影記憶,作者僅做刪節潤飾。我生長在戰地金門前線,鄉下的孩子,早期家境清苦,村莊、學校都沒有圖書館,只有教室後面櫃子上有少許課外讀物,偶爾會翻一翻,反而是從鄰居大哥哥和同學玩伴借來的漫畫書,如:《機器人和阿金》《老夫子》等,還有張競生性學博士所寫的《性史》,又名《別有一番滋味在心頭》,相互傳閱樂此不疲。我也在部隊營區的垃圾堆,撿來愛情小說和電影畫報,不然就是《革命軍》類的軍事刊物等。我最喜歡收集電影有關的刊物,因為裡面有國內外影星的彩頁比基尼清涼照。國小4年級,我把撿來的砲彈殼拿去變賣,賺來的錢就訂了半年份的《南國電影》月刊。鄰居董群耀大哥寒暑假從台灣回來,會把他唸電影科系的相關書籍帶在身邊,開啟我閱讀整本都是文字的電影書,如志文出版社的電影叢書,和60年代的《影響》電影雜誌。我國中的學校在城裡,便開始往書店跑,買了第1本電影書,就是王長安寫的《現代電影現代人》,喜歡電影、拍電影就這樣子慢慢養成的。學校的教課書我沒興趣,小學留級3年總共唸9年,國中都是後段放牛班,高中夜校沒讀完,大部分時間都泡在看電影,跑遍各營區看勞軍電影,我蹺課、不吃飯,想盡辦法都要進戲院看電影才過癮。民國68年,我來台北半工半讀,西門町電影街變成我的學校,戲院是我的教室,我幾乎每天都浸淫在這裡上「電影課」。同年加入國家電影資料館的會員,外國原文發音的影片雖然看聽不懂,卻還是看得津津有味,五花八門的電影書籍滿足我的電影欲。台北大都市什麼電影都有,喜歡的書也應有盡有,重慶南路上的書店和光華商場、國際學舍的書展、舊書攤和跳蚤市場,都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和電影有關的書籍我就會買,買多看多,也開始收藏電影周邊物件,如早期8釐米攝影機、放映機、海報、劇照等。喜歡電影就開始想拍電影,找跟電影有相關的工作,有電影活動就去參加,久了就身體力行拍起電影。我在國家電影資料館看法國導演雷奈的《戰爭終了》後,決定要拍1部《戰爭未了》。10幾年後,就是我的第1部16釐米電影《單打雙不打》。我獨鍾寫實主義電影和東歐共產國家的電影,那和我生長的戰地家鄉金門有很多類似經歷。我常引以為傲的說,電影給我很多的同儕朋友所沒有的知識與認知,以及對人性的洞察,因此我選擇電影這條路。我非電影科班出身,不足的地方很多,所以我拍出來的作品,自己也很清楚,我的程度和水平,只不過是如此罷了。很多人問我,為何不拍劇情片?我想,多數紀錄片導演都想拍劇情片,劇情片牽涉太多工作事務,也要有一大筆經費才能執行完成;而紀錄片多數是以現實正在發生或已發生的事件做為經緯來拍攝,基本上規模較小,所以只要有足夠的經費,我也想拍電影劇情片!更多鏡週刊報導【董振良番外篇】電影救了他一命【董振良返鄉記二】受寵的孩子至今沒有長大 他把賭爛掛嘴邊【董振良返鄉記一】愛恨金門半世紀 他宣布參選縣長沒人鳥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 . . . .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nlrbghq4937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