旺報【資料來源:海峽之聲(何燕)】海南文昌龍樓鎮,新興崛起的航太城──海南文昌航太發射場就建在離海邊800公尺的綠地中,從位於銅鼓嶺的石頭公園向發射中心望去,與大名鼎鼎的美國航空海岸──卡納維爾角極為相似。文昌航太發射場,是大陸首個濱海發射基地,也是世界上為數不多的低緯度發射場之一。該發射場可以發射長征五號系列火箭與長征七號運載火箭,主要承擔地球同步軌道衛星、大質量極軌衛星、大噸位空間站和深空探測衛星等航天器的發射任務。夢想的力量從2009年9月開工建設,到2016年6月25日「長征七號」首飛成功,面對高溫高濕高鹽霧、強降雨強颱風強雷暴的沿海氣候條件,文昌航太發射場的航太人採用綜合控制與防護技術,攻克了地基止水、建築抗風以及防腐防雷等一系列工程施工技術難題,實現了複雜自然條件下重大工程建設的突破。「火箭成功首飛,覺得所有的艱辛付出和汗水都值得了,看著自己親手築起的『天梯』,自己的夢圓了!」有些靦腆的文昌航太發射場指揮部工程師周湘虎難耐心中的激動。2010年12月,周湘虎被指派到文昌航太發射場工作。2011年9月,連續40個小時的高強度工作加上海邊刺眼陽光的照射,周湘虎雙眼視網膜脫落,雖然經過一系列搶救,但周湘虎左眼永久失明,右眼裸眼視力僅剩0.04。但周湘虎沒有放棄,戴上厚厚的眼鏡片,又回到了自己的崗位,同事們勸他在辦公室工作,他卻依舊堅持在建設一線。用半年時間啃下近20本專業教材,掌握了海邊複雜地質下深基坑設計施工技術,先後創新提出12種新型施工技術和工藝。他傾注心血的兩項重大工程項目不僅如期竣工驗收,還全都被評為質量安全檢查優秀專案。「親手建起的『天梯』經受了實戰的考驗,我還要再接再厲!」質樸的周湘虎沒有太多豪言壯語,他用一步一個腳印,繼續為航太事業添磚加瓦。創新的力量如果不是有著一個航太夢,如今的王建可能是一名大學老師,或者是一家科研院所的研究員。而四年前的選擇,讓他成為了一名航太人。2013年底,28歲的王建從某大學資訊與通信工程專業畢業,並取得了博士學位。當時,中國首個濱海發射火箭基地──文昌航太發射場建設已接近尾聲。「文昌航太發射場是一個全新的發射場,對於我這樣一個剛畢業的人來說,意味著有更多的機會和發展空間。」王建說。「在我們航太領域,不可能依賴別人,一定要靠自己。」王建和他的團隊,在一沒有經驗可以借鑒,二沒有案例可以參考的情況下,僅用半年時間,晝夜奮戰、攻堅克難,研發出大陸首套國產作業系統下的指揮資訊系統,擺脫了對國外作業系統的依賴,實現了核心技術的自主可控。更重要的是,這一成功案例在航太系統引發強烈反響,更好地開發大陸國產作業系統,實現資訊系統的自主可控,成為一股風潮。王建說,大陸首套國產作業系統下的指揮資訊系統成功研發,更加讓自己意識到創新的重要性。「如果不創新,我們的事業就不會向前發展。創新,永遠在路上。」王建和他的團隊,正在探索人工智慧、大資料、雲計算在航太發射中的應用,促進航太事業更好地發展。奮進的力量作為低緯度濱海發射基地,文昌航太發射場不僅可用於滿足大陸航太發展的新需要,還能借助接近赤道的較大線速度,以及慣性帶來的離心現象,使火箭燃料消耗大大減少,亦可通過海運解決巨型火箭運輸難題並提升殘骸墜落的安全性。與酒泉、太原、西昌等內陸發射場相比,文昌航太發射場具有緯度低、三面臨海、射向範圍寬等優勢。但這也意味著文昌航太發射場火箭首飛在多個工作層面都是真正的「第一次」。對總體技術部高級工程師車著明而言,火箭發射他再熟悉不過。曾紮根大涼山區超過20年的他,潛心航太發射資料處理研究,成功地「托舉」70多顆衛星奔向太空。2015年1月,揮別熟悉的大山,車著明來到有些陌生的海濱,繼續鑽研他的火箭資料。「新型號火箭的首飛,失敗的例子很多,長征七號能順利首飛,真的來之不易。」車著明坦言相比車著明,2011年剛從大陸國防科技大學畢業的海南文昌發射場加注分系統指揮員張繼,已是第二代人。但年齡的差距並沒有減弱那份責任心。在「長征七號」火箭首飛成功後,張繼和同事還來不及慶祝便繼續投入到了系統恢復工作中。據悉,文昌航太發射場將在大陸未來載人探月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樂豪表示,「中國人登月將從文昌出發。」


文章轉貼如有侵權請告知我們會立即刪除
運彩投注 賽事分析 通博沙龍百家 通博老虎機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jnlrbghq49377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